|
地板

樓主 |
發表時間 2019-7-23 08:36
例則 慈、儉、不敢為天下先 道德經 67 章節:禪解
道德經第六十七章
原文一:天下皆謂我道大,似不肖(xiào)。夫唯大,故似不肖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。我有三寶,持而保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,故能勇;儉,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(zhǎng)。今舍慈且勇,舍儉且廣,舍后且先,死矣!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,天將救之,以慈衛之。
原文二:天下皆謂我道大,大而不肖。夫唯不肖,故能大。若肖,久矣其細也夫!我恒有三寶,持而寶之。一曰慈,二曰儉,三曰不敢為天下先。慈故能勇;儉故能廣;不敢為天下先,故能成器長。今舍慈且勇;舍儉且廣;舍其后且先;則死矣。夫慈,以戰則勝,以守則固。天將建之,以慈垣之。
簡解:天下人間常說吾所本之道為大,說言不可以形像、形身、形式作擬似思議虛計。由唯趣大,故不取以形像、形身、形式。若取以形像、形身、形式作量虛計,恐怕慢慢就落于微塵之間(墮于虛無)。我有三處相當器重的舉措可設以安立,能任所作而得恒久受用,其一名言慈、其二名言儉,其三謂不敢為天下先。所謂慈,由能至達的緣故。所謂儉,由能利行的緣故。謂言斷不敢為天下先,所謂由居身所退而成全一切無所不有通達的緣故。首先,舍名慈,并舍離所有表面的形式(無一切似于造作),理則至簡至極至實,舍名儉,且舍棄居有不實的方式(無所有類乎虛偽),事則至情至真至誠,再者,行舍得舍則能不出于前后而趣入大道,置心地于無所有處可得,無生死險道虛計言斷形式可取得而消滅之(了道)。善行舍于慈,慈則無不所至無所不至,此最勝地,所成永久。天欲令得自在,以慈行作救度。(這就是天下人間所樂說吾道之全部)
契證金剛經法句(1):
佛告須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(若欲離生死妄計,當離一切諸相)
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(若欲與道相應與至見了道,當首不取于一切諸相作我見,如鏡不取影像)
須菩提。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(為唯見道之行因,為唯因緣大事)。應如是布施。如來說一切諸相。即是非相(利行者,則為不取有無是非所相,無所障見與相礙可得而通于行,名言謂儉)。又說一切眾生。即非眾生。(利生者,則能行隨緣無諱,眾生因何緣起生有無是非諸相,本自清凈不生異相非異相故,名言謂慈)
慈,所施義,知恩感德,一切母儀,近乎道大
施善福德,為見于道,本性不自為故,道本來
儉,所行義,知行知性,無微不至,幾近道廣
行善功德,為見了道,道了生死因故,德本分
依儒家治天下的理想:
施乎仁義(重儀),行乎禮智(知節),知不矩
依老子治天下的理想:
道懷貴柔(無智),德知省察(無德),能不武
依天下世間修行品德:
施舍為善(福德),行舍至善(功德),知不為
依天下凡圣修生品性:
無量慈悲(同緣),無量喜舍(同體),為無為
依出世間修道,則修三學四諦:
戒學(不敢為天下先),定學(慈),慧學(儉)
苦諦、集諦、滅諦、道諦
依世出世間道,設行六度:
布施、忍辱、持戒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
入修大行證了大義,悉見十方三世諸佛
契證金剛經法句(2):須菩提。若菩薩心住于法(鏡身)而行布施。如人入暗。則無所見(鏡身本不自發明及執取所照諸相,諸像相色亦不自憑空發明)。若菩薩心不住法(若鏡不自趣鏡身,不以身作鏡相自居,不自居身而趣于獨照)而行布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見種種色(則鏡彗遍照如日,遍攝一切無邊色照,而非別有第二日,真實大慈行舍,由無際非際處省節,鏡無所身無所住身無身住,以無有依余少法無所滯流而照了遍行)。須菩提。當來之世(時燃燈如來即際,最后成佛者)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能于此經。受持讀誦。則為(燃燈如來親教親授)如來以佛智慧(鏡慧)。悉知是人悉見是人(是人所本,如來德相,能慈能行,德與道法能共不共)。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(即見道大,生死二相俱妄,則是人名解脫無量壽,則是人名歸命一切如來,則是人皈得自本覺利、則是人德道所行實際,則是人無始本大利益)。
現六祖偈
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臺。
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 |
|